Menu
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西柏坡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承载着“赶考”征程的初心与使命。这个位于太行山麓的小村庄,曾是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见证了“两个务必”的庄严宣告,也孕育了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如今,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深挖这一精神的思想内核,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责任,更是创新“西柏坡党性教育”体系、锻造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西柏坡精神始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以“两个务必”为全党敲响警钟,既是对革命胜利后可能滋生的骄傲情绪的清醒回应,更是对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深刻诠释。这种精神既包含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也体现着对人民立场的坚定坚守,更彰显了党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智慧。从“进京赶考”到新时代“赶考之路”,西柏坡精神跨越时空,始终是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抵御风险挑战的精神源泉。它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在实践考验中锻造忠诚。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传统党性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的脱节、理论灌输与实践转化的断层、历史经验与当下问题的错位,导致部分教育实践陷入形式化、表面化的困境。一些党员干部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停留在故事化叙述层面,难以将精神内核转化为行动自觉;部分教育模式依赖单向灌输,缺乏互动性与代入感,难以激发思想共鸣。破解这些难题,亟需以创新思维重构教育体系,而西柏坡精神恰恰为这种创新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将“西柏坡党性教育”融入新时代干部培养体系,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要通过科技赋能、方法革新,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西柏坡党性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专题授课以“新时代如何答好赶考卷”为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碰撞中廓清迷雾;实践式教学则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现实课题,推动理论学习向能力提升转化。北京某干部学院打造的“重走赶考路”项目,串联西柏坡纪念馆、雁翎队纪念馆等红色地标,让学员在跨越时空的行走中体会“赶考”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回望西柏坡的灯火,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深挖西柏坡精神内核,不仅是追寻初心的精神之旅,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而西柏坡党性教育意义重大,在新时代的党性教育范畴内,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特别是西柏坡党性教育,能够将 “两个务必” 的告诫切实化作党员干部慎终如始的行动自觉,将 “赶考” 精神有力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如此,西柏坡的精神火炬必将照亮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指引我们在历史的答卷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