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作者:西柏坡培训基地吕老师
雄安新区干部培训
作为国家战略的雄安新区干部培训,始终将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深度融合,既依托西柏坡革命圣地的精神滋养,又立足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部教育体系。西柏坡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地标,其“两个务必”“赶考精神”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核心教材,而雄安新区则以“未来之城”的生态治理与创新实践,为干部培养提供了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鲜活课堂。二者共同构建起从革命传统到新时代使命的教育闭环,为干部队伍注入信仰力量与实践智慧。
在雄安新区干部培训中,西柏坡精神的传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北京某医院党务干部培训班通过实地探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组部旧址,重温“进京赶考”的历史场景,深刻领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雄安新区建设中破解难题的行动指南。例如,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规划展示馆不仅呈现了智慧城市蓝图,更通过“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现场教学,让干部们理解如何将西柏坡时期“善抓机遇、敢于决断”的决策魄力应用于新区的营商环境改革与产业创新。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使干部在推进“数字+金融”融合、空天信息产业布局时,既能保持战略定力,又能突破思维局限。
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雄安建设的核心任务,同样植根于红色教育的实践转化。白洋淀从污染水域到“华北之肾”的蜕变,不仅依靠科学补水、生态清淤等技术手段,更得益于干部培训中融入的“群众路线”方法论。西柏坡时期“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在雄安转化为“环保巡查小队”“智慧森林管理系统”等创新机制。例如,学员通过参与白洋淀王家寨村的生态巡查,亲身体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治理逻辑;而“千年秀林”工程中抗盐碱树种的推广,则结合了西柏坡精神研究室关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专题教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森林覆盖率从11%跃升至35%,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雄安新区规划馆现场教学
两地培训的协同创新还体现在教学模式的突破上。京津冀高校联合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将西柏坡的红色资源与雄安的未来场景串联,通过“沉浸式教学+跨区域研讨”激发干部思维活力。学员在西柏坡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后,随即赴雄安新区规划馆分析智慧城市数据,这种“历史—未来”的对比教学,强化了干部对“赶考永远在路上”的认知。天津某学院提出的“情境模拟”教学法,以“新时代赶考之路”为主题,组织学员模拟雄安新区产业招商、生态修复等实际案例,培养其“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创新”的复合能力。
如今的雄安新区干部培训,已形成“红色铸魂、绿色筑基、创新赋能”的三维体系。从西柏坡五大书记铜像前的开班仪式到雄安悦容公园的生态课堂,从“赶考行”专题研讨到白洋淀智慧监测平台的实操训练,干部们在革命精神与现代化实践中不断校准行动坐标。这种培训模式不仅为雄安新区输送了3000余名具备“双碳”管理、数字治理等专业能力的干部,更通过京雄“同城化”服务机制,将治理经验辐射至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正如湖南某医院党委书记所言:“在西柏坡寻初心,于雄安见未来,这正是新时代干部教育的破题之道。”未来,雄安新区干部培训将持续深化两地资源联动,以红色基因锻造政治品格,用生态智慧书写发展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更多“赶考者”。
附:西柏坡干部学院5天教学方案:西柏坡—直隶总督署—雄安新区(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