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031180761656、13663110508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来源:admin 时间:2022-06-17 09:30:17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我们要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微信图片_20220617173432.jpg

2021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在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党的百年奋斗表明,无论在什么特殊时期、在什么重要历史关头,只要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我们就能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工人阶级成长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应历史大势而生。自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大潮中诞生,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虽艰难但却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及时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顺应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富有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握历史规律,顺应世界历史大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继续把握历史规律、乘势而为。

微信图片_20220617173435.jpg

2021年6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这是参观结束后,习近平带领党员领导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用好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十个坚持”是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成功秘诀,更是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宝贵财富。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坚定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信的党。党带领中国人民壮丽恢弘的百年奋斗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同时,党的百年奋斗也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始终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这种历史自信是我们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我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要坚定历史自信。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用好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政党,每当重大历史关头、关键历史时刻,党都要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我们不仅要将历史经验总结好,更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将这些历史经验运用好。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四个作为”的重要要求,努力做到在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过程中用好历史经验这一重要思想武器,以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过程中以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从历史经验中增强定力、魄力与能力;在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过程中以党的历史经验为重要依据,自觉对标对表;在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中始终以党的历史经验为重要指引,用其中蕴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提升政治觉悟、思想境界。

微信图片_20220617173439.jpg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用“十个坚持”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始终坚持“必由之路”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回答好赶考路上的新命题;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必由之路”,确保方向不偏、道路不错、少走弯路。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准确把握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作出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今天,我们正在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始终明确的历史方位。

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必须深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会轻轻松松实现,新的赶考之路上仍有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确保党和人民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不断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将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切实赢得主动;要高度重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要坚持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加坚定地践行初心使命。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始终坚持“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论述。“五个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指南。

始终坚持“必由之路”,才能行稳致远,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中国道路,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要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筑牢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提升我国竞争力,不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推动我国发展壮大。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使党永葆生机活力,始终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越访问教授,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党建》2022年第6期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9022893号-2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